时间:2022-11-30 06:35:55 | 浏览:1509
大同区林源镇新村位于林源镇西部,现有4个自然屯、850户、2202人,耕地面积4.4万亩,林地2.6万亩,草原1.5万亩。几年来,大同区林源镇新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围绕乡村振兴核心任务,聚焦村域发展需求和广大群众意愿,围绕“富”字创业创新,实现强村富民。
多项创收“富”集体
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引领作用,制定实施了新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规划,大力发展经营性创收项目,畅通持续增收渠道,每年村集体可创收近200万元。
项目“引进来”。立足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相结合,2019年采取“村集体+企业”的模式,引进了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年可处理秸秆3万吨,每年村集体至少分红5万元,实现集体增收和环境净化“双赢”。
实体“办起来”。坚持把发展集体经营性项目作为突破路径,2018年成立了全市第一个村级培训公司,对外承办各类理论和实践培训,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万元以上。2020年联合其他6个村成立了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累计输出劳动力1000余人,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
资源“用起来”。2019年成立了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对集体资源进行全面整理和民主管理。本着依法依规原则,率先在全区开展新增地源收费工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每年村集体可收入160万元。
多项产业“富”百姓
在党支部带领、“两委”干部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为群众谋划致富产业30余项,2020年本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6万元以上。
打好发展基础。全村耕地面积4.4万亩,其中标准化农田占80%,配套机电井202眼,大型农机具20台套,农田用电、田间道路硬化率达到100%,玉米机收率达到95%以上。
做好特字文章。充分依托优势,抓住市场需求,全面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村发展花生2300亩、绿豆1000亩、中药材500亩,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花生村”“绿豆村”。
探好致富新路。2020年抓住全区奶山羊普养发展契机,扶持大户养殖奶山羊190头,逐步引导农户广泛养殖,为农户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
多项事业“富”民生
立足让群众生活更加舒适、环境更加优美、条件更加优越,千方百计抓好民生项目建设、提升生活幸福指数。
环境“靓”起来。3个自然屯全部进行高标准绿化率,28条街巷达到高有树、矮有花;各村屯主街路全部安装太阳能路灯,实现全村亮化全覆盖;房屋砖瓦化率、道路硬化率、排水沟修建率、垃圾清收率均达到100%。
生活“美”起来。新村建起了64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实现了村民办事不出村,卫生室、活动室设施配套齐全。免费吃自来水、免费坐校车等一系列惠民举措,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群众“乐”起来。村里建设了1.2万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建设了运动场,搭起了大戏台,村民和城里人一样跳起广场舞、办起运动会、演起好节目,百姓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多项举措“富”思想
坚持把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引领乡风文明放在重要位置,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全面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科学化水平。
“集体事”民主定。引导全民遵守村规民约,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对机动地发包、补贴发放、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民主化程度已成为全区样板。
“公益事”合力干。支部牵头成立了志愿服务小队,吸纳志愿者30人,每年开展环境治理、政策宣传、帮贫解困等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在疫情期间,80岁老党员请愿守卡口,全体党员出钱出力支援疫情防控,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民间事”正向引。通过举办农民运动会、“敬老孝亲”评选、广场舞比赛、生产技能竞技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生活风尚。发挥红白事理事会作用,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深化移风易俗,全面营造了人心和顺、文明向上的生活氛围。
三、开家特色小吃店对于农村市场来说,不需要什么高大上,需要的是实惠,因此,可以选择在农村集镇上人流量大的地方,开一家小吃店,比如像贵州的牛肉粉、羊肉粉、豆花面、肠旺面、豆浆油条、包子馒头、蒸饺、水饺、馄饨等小卖店,对于消费者来说,花费不大还还实惠。
都说“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去年楼主找了七天时间去山西游玩,一圈下来着实感受到了那厚重恢宏又洒脱大气的魅力。当然作为吃货,除了打卡云冈石窟、悬空寺、平遥古城、壶口瀑布等向往已久的景点外,还吃到了很多极具当地特色的美食,比如老醋冰淇凌、比。
导读:生产队时候的孩子们,自己制作的玩具,新奇实用,你还记得几样满满的回忆啊!我们还有玻璃球,吃两毛钱的冰柜,花的人民币是少数民族的。怀念童年时代。那时候穷,但发自内心的开心,人与人之间是那种淳朴的民风
很多童年的玩具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曾经儿时的玩具有没有勾起你曾经快。看到这些照片,感觉这些人就在昨天每周要是能够吃上一顿白面那是非常高兴的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但是我们的快乐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比拟的。
那时候,记得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半个村的大人,小孩都来我院里看电视,要是没凳子了,直接坐地上,顽皮的孩子,就坐墙头上,或者,爬树上。确实值得回忆啊。70-80年代农村孩子自制的30种玩具,满满。最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啦。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孩子,没有玩具没有变形金刚,更没有IPAD。我们玩的都是自制的玩具,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游乐场所。仿佛还在昨天,一转眼就已经人到中年了。
上个世纪六七八十时代,生活没有现在丰富多彩,但孩子们都过得充实快乐。绝大部分孩子家买不起玩具,只要见其他孩子玩的,都会自己想办法做。那个年代的人,玩具全部都是自己做,自己创造,弹弓、打蛋、打耳、“斗鸡”、泥钱、等等多了。
70-80年代,农村条件有限,那时的农村孩子没有网络,甚至连电都没有,不过那时的农村孩子们的童年也过得很快乐,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运用农村特有的地道材料制作出了很多的玩具,这些玩具虽然没有现在的玩具那么的高科技,那么的好看,精致。但是这
央广网抚州7月24日消息(记者胡斐)盛夏时节,无人机拍摄下的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左坊镇许家村一带,广阔的稻田与青山、河流、村道、民居等相映生辉,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大美乡村画卷。航拍江西大美乡村:青山绿水入画来(央广网发 邓兴东 摄)航拍江西大。
当日,阳光灿烂,安徽省级美好乡村灵山村在梯田、翠竹、彩虹公路的衬映下如诗如画。据了解,目前,徽州区先后建成7批次24个省级中心村、17个市级中心村,整治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6个,投入省。航拍的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风光(10月31日摄)。